* 获得初期稳定性
* 可在植体表面创造良好的骨结合
* 具备更好的应力分散效果
* 具备更好的自攻性
* 可将受植床内残余骨片收集在切割槽内
* 拥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
* 在牙槽脊或骨质疏松的受植床仍可获得良好的外科效果
* 植体顶部设计可避免过度挤压皮质骨,以造成骨坏死或吸收
* 宽而深的双螺纹设计,植入更加快捷
* 可有效降低上颌磨牙区穿孔概率
* 获得初期稳定性
* 可在植体表面创造良好的骨结合
* 具备更好的应力分散效果
* 具备更好的自攻性
* 可将受植床内残余骨片收集在切割槽内
* 拥有良好的初期稳定性
* 在牙槽脊或骨质疏松的受植床仍可获得良好的外科效果
* 植体顶部设计可避免过度挤压皮质骨,以造成骨坏死或吸收
* 宽而深的双螺纹设计,植入更加快捷
* 可有效降低上颌磨牙区穿孔概率
仕诺康种植体经4级钛精密加工,大颗粒喷砂及酸蚀的表面处理制成;加工温度、时间及生产过程,均会影响种植体的质量,因此更加要
求严格的加工工艺和质量的核查。
经5年观察,共完成41颗种植体植入,无1颗失败,成功率为100%。而R.Lazzara et al.于1969年发表的基于3I种植体的临床报告表明:经5年观察,上颌成功率为93.8%,下颌成功率为97.0%;另据Jan L.Wennstrom et al.报道,以45颗Astra种植体植入为研究对象,其5年种植成功率为97.7%;据1963年Bilge Gokcen-Rohilg et al.报道,以146颗ITI种植体植入为研究对象,其5年种植成功率为上颌91.0%,下颌97.8%。
经影像检查,本研究5年内产生的平均骨吸收程度为-0.62±0.69mm;而Per Astrand et al.报道的5年骨吸收程度研究,Astra种植体上颌平均为-1.74±0.45mm,下颌平均为-1.06±0.19mm;Branemark种植体上颌平均为-1.98±0.21mm,下颌平均为-1.38±0.17mm。
本实验中,使用最多的种植体直径及长度分别为4.3mm(61%)及8.0mm(46.4%);植入最多的牙位为上颌磨牙12颗(29.3%)及下颌磨牙15颗(36.6%)。
经5年临床追溯,41颗韩国仕诺康AF+种植体应用于23位患者,得出以下结论:
1. 种植成功率100%;
2. 平均骨吸收程度为-0.62±0.69mm,相较类似研究无明显增长;
3. 使用最多的种植体直径及长度分别为4.3mm(61%)及8.0mm(46.4%)。
评估经S.L.A表面处理的仕诺康种植体的5年影像报告
本试验研究对象为自2009年5月1日起至2011年4月30日期间,行使种植手术的54位可追溯患者,植入种植体总数量为176颗,以骨吸收程度作为主要观测目的。
共176颗种植体植入患者口内,其中男性122颗,女性54颗,试验对象平均追溯时间为4.9年;行使修复后,其中156颗为桥体,20颗为单冠。
另将以下对象单独分组进行观察(编号“M”组):上颌磨牙区9颗,下颌磨牙区3颗,上颌前磨牙区2颗;经观测,该组牙槽脊吸收程度均小于2mm;其中8颗为单冠修复形式。
经全数统计,其中6颗种植体失败——下颌4颗,上颌2颗,全部采用单冠修复形式。种植体成功率为:上颌98.1%,下颌94.3%,综合统计为96.6%。
经S.L.A表面处理的仕诺康种植体,在骨质疏松的受植床内,仍可获得很高的成活率;
仕诺康种植体5年种植成功率达96.6%;高成功率源于S.L.A表面处理方式及基台与植体的莫氏锥度固位结构,采用此种结构的内链接型种植体,基台连接更加稳定。